過年期間,某研究生準備了近 10 公斤的硬書,我閒著就讀了幾本,按閱讀順:
起先我設了一個問題:自己周圍有個小圈圈,想要打消它,讓所有人不分你我。
讀書反省還沒有答案,但收穫不少。
「外邊」還是可以著墨的
小時候可以對一個畫面、一組用字、一場天象,心裡產生莫大迴響; 但後來覺得很膚淺,因為說不上來,而且大家都會;拿這樣虛的東西為志業,不如學數學,最後改行寫程式。
這個敏銳的感受力,或讓想像奔馳的能力,就這麼容易被輕視,直到想起它可以被使用,或被訓練。但它到底是什麼呢?
類似佛教講的「空」,除去偏執後,還有個空在那兒;文字有機會喚起它,但無法辯證 —— 這個特性充滿陷阱、極易誤解。
《外邊思維》卻用平易近人 (?) 的方式探究這種概念,尤其以文學為主題 —— 當語言的主體「我」消失時,文學空間才儼然浮現 —— 的論述與實例最為精彩,全書幾乎都圍繞此處講解。
得知技術上有更接近「外邊」境界的實作(當時有這樣的實驗文學)讓我振奮, 確實在藝術方面,怎麼分辨俗氣的作品,我也會看它是否打斷我們通往空間的道路。
但我終究還不能掌握這個新詞,不像看著作品驚歎「這東西真是太外邊了」——那麼明朗。
我的愛情觀可能不如大學生
《愛的藝術》則是一本暢銷書,講的是成熟的愛。 我發現我對各種愛的看法還算高竿,唯獨「情愛」的認知很幼稚(沒想過),關鍵字是「承諾」最令我疑惑。
工程師淪為打字員就是有害
書中另一重點是資本主義的過度消費與生產,正是喪失愛的能力的原因; 社會結構不改變,工作就會單調,人就會膚淺。
童年我看別人的冷漠,總會連結到都市的夜景,覺得他們麻痺了。 現在我對大眾娛樂、垃圾資訊更展現仇視的態度,自己雖然也覺得不太健康,但讀到這好像又合情合理了。
沒讀完的兩本
總結這些書,其實都在同領域,內容互通,只是研究力道的分配有異。 如果繼續追問我的問題正不正當(確實很懷疑),那可以把《解體概要》讀完,只是應該不會有答案。
《空間詩學》對「詩意」的說明很豐富,嚴謹的「不是什麼」應該能避免自己思考誤踩地雷,但後面動手解「家屋」的重頭戲我反而沒耐心看。
培養有思緒潛能的人
又讀這些書總是感歎:為什麼你們都不懂呢?
這問題也有讀到幾個線索:沒辦法孤獨,沒有脫線不經心的瘋狂,工作太重、太枯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