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存
過年期間,某研究生準備了近 10 公斤的硬書,我閒著就讀了幾本,按閱讀順:
起先我設了一個問題:自己周圍有個小圈圈,想要打消它,讓所有人不分你我。
讀書反省還沒有答案,但收穫不少。
小時候可以對一個畫面、一組用字、一場天象,心裡產生莫大迴響; 但後來覺得很膚淺,因為說不上來,而且大家都會;拿這樣虛的東西為志業,不如學數學,最後改行寫程式。
這個敏銳的感受力,或讓想像奔馳的能力,就這麼容易被輕視,直到想起它可以被使用,或被訓練。但它到底是什麼呢?
類似佛教講的「空」,除去偏執後,還有個空在那兒;文字有機會喚起它,但無法辯證 —— 這個特性充滿陷阱、極易誤解。
《外邊思維》卻用平易近人 (?) 的方式探究這種概念,尤其以文學為主題 —— 當語言的主體「我」消失時,文學空間才儼然浮現 —— 的論述與實例最為精彩,全書幾乎都圍繞此處講解。
得知技術上有更接近「外邊」境界的實作(當時有這樣的實驗文學)讓我振奮, 確實在藝術方面,怎麼分辨俗氣的作品,我也會看它是否打斷我們通往空間的道路。
但我終究還不能掌握這個新詞,不像看著作品驚歎「這東西真是太外邊了」——那麼明朗。
《愛的藝術》則是一本暢銷書,講的是成熟的愛。 我發現我對各種愛的看法還算高竿,唯獨「情愛」的認知很幼稚(沒想過),關鍵字是「承諾」最令我疑惑。
書中另一重點是資本主義的過度消費與生產,正是喪失愛的能力的原因; 社會結構不改變,工作就會單調,人就會膚淺。
童年我看別人的冷漠,總會連結到都市的夜景,覺得他們麻痺了。 現在我對大眾娛樂、垃圾資訊更展現仇視的態度,自己雖然也覺得不太健康,但讀到這好像又合情合理了。
總結這些書,其實都在同領域,內容互通,只是研究力道的分配有異。 如果繼續追問我的問題正不正當(確實很懷疑),那可以把《解體概要》讀完,只是應該不會有答案。
《空間詩學》對「詩意」的說明很豐富,嚴謹的「不是什麼」應該能避免自己思考誤踩地雷,但後面動手解「家屋」的重頭戲我反而沒耐心看。
又讀這些書總是感歎:為什麼你們都不懂呢?
這問題也有讀到幾個線索:沒辦法孤獨,沒有脫線不經心的瘋狂,工作太重、太枯燥。
神奇的解法!
取得BlogId >> data:blog.blogId
不妙,我也沒留底了
大大
檔案已失聯,跪求檔案
Yeah it really works but its better to keep a towel or any kind of cloth below the stained cloth nor the stain will be absorbed by the other side of that cloth.And it really doesn't matter whether the stain is of 1 week or 1 month.
Alec is awesome! I fix nearly everything that I possibly can in my home and use youtube almost exclusively. Most posts are a constant ramble and yammering and words filling dead air space. It 's unnecessary and confusing. Alec speaks only when necessary and demonstrates each fix quickly and accurately. Camera person is completely tuned in to every move Alec makes. Thanks! Just spot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