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寫 Rails 的時候,有自己寫一套跑測試的 vim 函數,按 \tl 會在右邊切 tmux pane 跑最接近游標的 it
block(RSpec 語法),按 \tj 切在下方、\tw 開新視窗,\t. 則是用最後開的視窗或 pane 跑最後一次跑的測試。
多年後才知道有 vim-test 這個專案,但看起來沒有我寫的好用,就沒關心了。
直到最近嘗試 vim-themis 測試框架,無法直接套以前的工具,才想來研究這個還算熱門的專案。
對應多種語言的 :TestNearest 是最大價值
專案 README 第一行寫著:
A Vim wrapper for running tests on different granularities.
各種測試框架被定義為 test runner,例如 ruby 的 minitest、rspec,JS 的 jest、vitest、cypress。 能自動辨識處於哪個環境,然後在編輯特定檔案時(不一定要是測試檔本身),能找到對應測試然後執行,即使 runner 不支援 "Nearest"(只跑最接近游標的、最小粒度的測試)也有機會用搜尋湊出來,然後只測這個範圍。
持續收錄大家的貢獻,支援更多語言和框架,讓我們進入新專案時直接可用,就是它最棒的地方。
執行畫面要開在哪裡:strategy
至於跑測試的介面,例如用 :!
開、用 tmux 開、用 vim-dispatch 開,這些被定義為 strategy。
Strategy 就比較貧弱了,雖然提供了 34 種,但這個抽象並沒有提供額外能力(有幾個例外,能支援 quickfix 等),從實作 autoload/test/strategy.vim 可以看見,幾乎每個 strategy 都只是呼叫一個開啟指令就結束了。
最後我是直接指明 custom strategy,接到自己寫的 tmux 功能(暫未公開),才能取得「開在右邊、下面、新視窗、重用」這些能力。
let g:test#custom_strategies = {'tmux_window': function('TmuxTestStrategy')}
let g:test#strategy = 'tmux_window'
定義 g:test#strategy
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會跳過載入 autoload/test/strategy.vim
,如果你只用其中一個 strategy,實在不必每次吃這個檔。
痛點:非制式的測試
現實世界中,很多專案的測試都有客製化,或者用一個 script 包裝過,例如 ./test/run.sh
、npm run test
,這時候用自動偵測的 runner 去跑反而是偏差的。
vim-test 提供的解法,簡單的狀況是指定 test#{runner}#executable
(只改執行指令)或 custom transformation(只微調測試指令),再複雜就需要用到 custom runner 才能解決問題。
Custom runner 已經是在實作一個 runner,所以也會建議寫完貢獻回上游專案。
但就是因為需求處於「一次性的設計」和制式標準之間,所以問題就一直重複下去。
去年也有人提出相關議題,其中一步是增加了 generic runner: #820 Add support for generic command runner
後來又有一個想法是單發的 :TestCommand
(討論後已 close):
#862 Add :TestCommand for one-off tests
目前我還沒想辦法改善,也許要支援一個測試情境本來就難,終究要弄一個 runner 或類似的東西。
實用函數 test#base#nearest_test()
在尋找 Nearest 的實作上,內部函數 test#base#nearest_test()
扮演關鍵角色,也比較難自己刻出來,某方面也是這個 plugin 的精華所在。
維護狀況良好
這個專案已經 11 年了,最初是一位捷克的 ruby 開發者 Janko Marohnić 啟動,現在也有其他人幫忙維護,處理 issue 很快,是健康可靠的專案。
有 0 個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