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嘗 blogger
blogger 吃起來像陽春的自助餐,申請帳號就能得到一個托盤,接著開始找不著地方揀菜;或者找到餐台,卻發現食材都是生的 ——很有彈性。
以上就是我初試 blogger 的感覺,為了弄出想要的功能,總要面對一連串問題;以下記錄幾個做過的調整,以及修改時的考量。
-
JavaScript Library
有個 jQuery 或 Prototype 為基礎,寫 JavaScript 的工作會變得很快樂。
理想作法是跟隨阿土伯發展的 blogger-ext2,裡面就包含了短小精幹的 jQuery,也不必重寫一些基本的功能,更別說 blogger-ext2 的設計本身就值得我們學習。不過很可惜我沒用過 jQuery!所以還是選比較熟悉但很龐大的 Prototype (122 kb) 和 script.aculo.us。(上面的精美圖片約 30 kb,可見 Prototype 有多大。)
-
繼續閱讀
官方作法是用
<span class="fullpost">全文</span>
或<div class="fullpost">全文</div>
配合範本和 CSS 讓裡面的內容在首頁不顯示。而一般作法是用 JavaScript 找出要隱藏的部份,建立一個開關來收合/展開,可參考 CJH 的繼續閱讀懶人加強版。我也是依循此想法,因為無論怎麼做,文章都是完整下載到瀏覽器了,沒特殊需求的話應該不必把它藏起來。
另外看過最有趣的是 blogger-ext2 用的 ##CONTINUE## 標記,真是有夠懶。
-
最新回應
簡單作法是在範本中加入一個資訊提供 ( feed ) 元素,網址為
http://你的blog.blogspot.com/feeds/comments/summary
,但是這樣最多只能顯示 5 則留言,而且內容不會即時更新,實用性低迷。(我用的就是此方式。)另一方法是用 JavaScript 取得前述網址傳回的 JSON 物件,可取得 99 則最新的留言,但是有個共同難題—— Feed 裡頭沒有「文章標題」的資料,所以無法知道該留言是回應哪一篇文章,這對訪客來說是不方便的。如果還記得前言中的自助餐譬喻,這個 feed 就可比為沒清乾淨的大腸。
有個確實解法在 LVCHEN 製作的 Recent Comment Widget for Blogger,做法看來是另外取得文章的 feed(內有標題)再跟回應的 feed 比對,解出文章標題。原以為這樣很沒效率,不過實際上看起來都很快。
至於選擇陽春做法的原因,因為 blogger 提供的 feed 不但缺少文章標題,同時沒有留言者網址,也無法取得「已被刪除」的留言。離我想做的有段距離,乾脆不去解它了。
-
留言的重新導向
沒辦法在文章下面直接留言(而必須進入另一個頁面),可參考 blogger 關於連結透過 google.com 和 blogger.com 重新導向的說明。看來只能忍受那個無法改樣式的留言表單了…… 這裡可自訂比較有影響的是「設定 -意見 - 在彈出式視窗中顯示意見」,我把它改成彈出視窗,至少防止訪客被導向到風格不同的表單而受驚。
-
較舊/較新的文章 的 XHR 讀取
按下「較舊的文章」後 blogger 預設會使用 XHR 的方式讀取文章,不必重讀整個頁面,很棒的功能,不過沒有照顧到瀏覽器的上一頁/下一頁。當一個 blog 只有「較舊的文章」採用 XHR,其他部份卻是傳統連結的時候,可能會造成困惑。
對這般上一頁/下一頁問題已有許多解法,我試著引進 Brad Neuberg 的 Really Simple History 但很快就放棄了…… 所以還是選擇沒有 XHR 的方式,關掉它的方法是將範本中
<b:if cond="data:newerPageUrl"> <a expr:id="data:widget.instanceId + '_blog-pager-newer-link'" expr:href="data:newerPageUrl"> <data:newerpagetitle></data:newerpagetitle> </a> </b:if> <b:if cond="data:olderPageUrl"> <a expr:id="data:widget.instanceId + '_blog-pager-older-link'" expr:href="data:olderPageUrl"> <data:olderpagetitle></data:olderpagetitle> </a> </b:if>
兩個 <a> 標籤的 id 改掉,例如expr:id='"no_" + data:widget.instanceId + "_blog-pager-newer-link"'
讓 blogger 找不到它們即可。
有 0 個意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