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穿方服

首頁

示例(影片有聲音)

Noise 4.2.0 新功能「Multiple Sounds」

可以在事件上綁定「多個」聲音,可選擇是否隨機播放。

安裝 Noise:

註:套件裡面「沒有提供」影片中的聲音檔,要自己去生喔。

法規頁 擷圖

Feeders 法規頁,這是第一篇試做 digest,記錄近期比較有意思的判例。

廢清法

社維法「驅使或縱容動物嚇人」

  • 1/7 雲林地院 113 年六秩字 7

    公司員工長期餵食,狗從公司空地竄出,嚇到送貨員。

    一開始也辯稱是流浪狗,但認「因公司員工長期固定的飼養行為,因此才會以公司內部為活動範圍,進出往返於公司內部空地,關係緊密,客觀上已非單純之流浪犬與不特定飲食提供者之關係」。

    結果公司負責人被認定為飼主之一,確定罰 3 千。

    註:判決書看起來,沒有深入追究餵食以外的行為,只說狗沒有綁、自由進出,大致以長期餵食和活動範圍認定。

動物加害人應將動物送醫(新北市動保自治條例)

  • 7/2 臺北高等行政 地方庭 113 年簡字 410

    開車撞到狗(當場死亡)未送醫,也未下車查看,一審要罰駕駛 3 萬。

    提行政訴訟後,認定當場撞死「送醫治療並無法達成保護動物生命之目的」所以撤銷。(有說仍算過失傷害致死,但不在這個裁判的範圍)

說八分話

既然有法規保護流浪動物生命,那麼讓狗流浪,儘管讓牠暴露在危險中,但對牠的生命是有保障的?

美化流浪,民眾會以為這樣可以,而不是萬不得已才流浪。 越是容忍,動物福利越差。

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上的「第四次動野保大戰」第一輪,官方逐字稿還沒出來,先寫一些感想。

2025-9-16 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提案「落實收容所人道安樂死,強化飼主責任管理,餵食者同管領人應依動保法承擔飼主責任」意見蒐集會議 - YouTube


  1. 動保司江文全主持,代表農業部,其實主持得不錯。
  2. 正方積怨已久,這次動搖了野保=理性、毛寶=偏激的形象。

    「推動人」大量發言,提案人反而很少講話。 會議一開始就無視議程,逕自檢討技正洩資、打十年前的黃泰山、質疑利益團體入場。 後面也跟陳祺忠搭配開火,讓很多人看了「很爽」。

    但對我而言是扣分,沒有打到點上,加重對立誤會。

  3. 正方蕭舜庭、劉正吉的內容都很實在、切題,風格理性順暢。
  4. 議程的「施政內容」部分直接「跳過」,這是程序上的一大進步。 大家都認可是廢話,浪費時間。
  5. 動保司有整理國際上餵食管理的法規,這個很棒。
    • 新加坡:《環境公共衛生法》裁罰餵養造成髒亂,初犯 2 千新幣,再犯 4 千,累犯最高 1 萬(約 23 萬新台幣)
    • 日本:《動物愛護及管理法》授權地方餵養自治,例如和歌山縣規定僅能餵養已絕育的貓,且需維護整潔,罰鍰 5 萬日圓以下
    • 澳洲:州法規授權地方管理,地方直接規定犬貓「是否能存在於公共空間」,罰鍰各不相同,可為數百至數千澳幣(換算新台幣約 20 倍)
    • 歐盟:
      • 西班牙馬德里自治區:禁止餵食遊蕩犬,最重罰 1,500 歐元(約 5 萬新台幣)
      • 義大利托斯卡納地區:類似
    • 美國:
      • 明尼蘇達州 Callaway 市:原則禁止,例外允許餵養(獸醫、有管理遊蕩職權者),罰 90 天拘役或 1000 美元以下,或並罰
      • 康乃狄克州:貓隻餵養人需登記為 keeper,未負責或配合可罰 60 美元
      • 依利諾州 芝加哥市:貓隻餵養人需註冊為 owner,負飼主責任,但參與照顧者可以不必視為飼主

    ※動保司應該是本來就有做功課,這次剛好拿出來撐場面,沒關係還是給肯定。

  6. 地方動保單位幾乎都偏向正方(支持落實人道處理、禁餵),嘉義、台北、宜蘭、高雄都蠻明顯的。
    台南其實也是,但不愧是成效最差的縣市,話講比較輕,還講不到兩分鐘,全場最速。
  7. 反方動平會、相信動物還是以重複講他們做法為主,性質跟前面跳過的「廢話」很像,大家都聽膩了。
    郭璇最末一小段有跳回問題主軸,但毛病依舊,在我看來理據是經不起考驗的,偏偏缺少讓人反駁的機會。
  8. 反方柯元傑(代表台南市流浪動物愛護協會,但他同時也是共生聯盟發言人)嘗試針對提案內容逐條對抗,頻頻被陳祺忠大聲打斷。
    我是想看血流成河,但需要的是直接辯論,否則這樣拼氣勢也不痛不癢,擔心外人只看到正方妨礙表達。
  9. 打圓場部分,吳宗憲運用一種不知道在說什麼的文體已經爐火純青,我不知道這段是否有看的價值,如果有價值的話就值得一看。
  10. 張錕盛、顏紘頤兩位法律人講得很中肯,一直拿公報主張「餵食視同飼主」說動保司胡亂解釋法條的人,首先就該正面面對他們的論點,把邏輯理順再說。
    公報內容參考:立院公報86卷45期,144 頁

總結,農業部還是照他的步調在走,提案也不真的代表動保、野保群體,不要對平台有錯誤期待,更不要當成聖戰。

vim-cycle 1.4.0

14 年前發布 vim-cycle 0.1.0貼文)有得到一些迴響,但後來可能宣傳上被同名 zef/vim-cycle 掩蓋,接著又有 switch.vim 打破限制支援 pattern,繼續用 vim-cycle 的理由就不多了。

今年為了清掉古早 issue,幫專案加了 test,體質提昇後就開始加功能,結果變出了不錯的成果。

新增 regex 選項,大致就是跟 switch.vim 一樣的機制,例如 ruby 的 :bar => 可以變成 bar: ,以往是做不到的。 設定上也可以收割 switch.vim 的豐富資產,只要做一些微調(主要是把 vim dictionary 換成 list)即可。

新增 matcher / changer 定義,也就是「什麼東西要 cycle」「要怎麼 cycle」變成可抽換的,這麼一來 regex 也只是一種變體而已。

於是出現了紀年轉換,可以從民國年、日本元号、泰國佛曆、西元年之間轉換。
還有 naming convention 也被獨立出來,變成跟 regex 不太一樣的思維,比較好維護和擴充。

前陣子新增的 select 介面有時也很實用,將選項列出來用選的,而不是一個一個跳,也支援 telescope 等不同 UI。

錄了 demo 影片(影片有聲音):

歡迎多加利用或宣傳,至少讓類似專案的「類似專案」不要老是忽略我。

以前寫 Rails 的時候,有自己寫一套跑測試的 vim 函數,按 \tl 會在右邊切 tmux pane 跑最接近游標的 it block(RSpec 語法),按 \tj 切在下方、\tw 開新視窗,\t. 則是用最後開的視窗或 pane 跑最後一次跑的測試。

多年後才知道有 vim-test 這個專案,但看起來沒有我寫的好用,就沒關心了。

直到最近嘗試 vim-themis 測試框架,無法直接套以前的工具,才想來研究這個還算熱門的專案。

對應多種語言的 :TestNearest 是最大價值

專案 README 第一行寫著: A Vim wrapper for running tests on different granularities.

各種測試框架被定義為 test runner,例如 ruby 的 minitest、rspec,JS 的 jest、vitest、cypress。 能自動辨識處於哪個環境,然後在編輯特定檔案時(不一定要是測試檔本身),能找到對應測試然後執行,即使 runner 不支援 "Nearest"(只跑最接近游標的、最小粒度的測試)也有機會用搜尋湊出來,然後只測這個範圍。

持續收錄大家的貢獻,支援更多語言和框架,讓我們進入新專案時直接可用,就是它最棒的地方。

執行畫面要開在哪裡:strategy

至於跑測試的介面,例如用 :! 開、用 tmux 開、用 vim-dispatch 開,這些被定義為 strategy

Strategy 就比較貧弱了,雖然提供了 34 種,但這個抽象並沒有提供額外能力(有幾個例外,能支援 quickfix 等),從實作 autoload/test/strategy.vim 可以看見,幾乎每個 strategy 都只是呼叫一個開啟指令就結束了。

最後我是直接指明 custom strategy,接到自己寫的 tmux 功能(暫未公開),才能取得「開在右邊、下面、新視窗、重用」這些能力。

let g:test#custom_strategies = {'tmux_window': function('TmuxTestStrategy')}
let g:test#strategy = 'tmux_window'

定義 g:test#strategy 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會跳過載入 autoload/test/strategy.vim,如果你只用其中一個 strategy,實在不必每次吃這個檔。

痛點:非制式的測試

現實世界中,很多專案的測試都有客製化,或者用一個 script 包裝過,例如 ./test/run.shnpm run test,這時候用自動偵測的 runner 去跑反而是偏差的。

vim-test 提供的解法,簡單的狀況是指定 test#{runner}#executable(只改執行指令)或 custom transformation(只微調測試指令),再複雜就需要用到 custom runner 才能解決問題。 Custom runner 已經是在實作一個 runner,所以也會建議寫完貢獻回上游專案。 但就是因為需求處於「一次性的設計」和制式標準之間,所以問題就一直重複下去。

去年也有人提出相關議題,其中一步是增加了 generic runner: #820 Add support for generic command runner

後來又有一個想法是單發的 :TestCommand(討論後已 close): #862 Add :TestCommand for one-off tests

目前我還沒想辦法改善,也許要支援一個測試情境本來就難,終究要弄一個 runner 或類似的東西。

實用函數 test#base#nearest_test()

在尋找 Nearest 的實作上,內部函數 test#base#nearest_test() 扮演關鍵角色,也比較難自己刻出來,某方面也是這個 plugin 的精華所在。

維護狀況良好

這個專案已經 11 年了,最初是一位捷克的 ruby 開發者 Janko Marohnić 啟動,現在也有其他人幫忙維護,處理 issue 很快,是健康可靠的專案。